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中华民族”:从苦难中诞生

子明荐书 子明荐书 2022-10-15

“中华民族”的概念,我们今天习以为常;但是,如果一个生活在民国北洋时代的知识分子穿越到现在,很可能会无法理解,为何我们会把“中华民族”的统一和团结,视作如此理所当然之事。

 

而回到抗战以前的“中华民国”,我们会发现,“中华民族”的概念从不牢固——它仅仅建基在北洋军人和革命党人妥协而成的脆弱共识之上。

 

从基层的观念普及角度看,“中华民族”概念仅仅在城市知识人当中才能够稍微引起波澜;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,人民依旧“只知有皇上,不知有国家”。

 

而从中央地方政治的视角看,对于地方和边疆的精英和军阀而言,“中华民族”的概念也仅仅是一种可资利用的政治工具,甚或被视为中央强加于地方和边疆的所谓“压迫”。

 

实际上,军阀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外国势力的勾结和对中央政府的阳奉阴违,甚至一些边疆的政治力量还在策动着分离主义的阴谋。

 

从时人的角度看,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、四分五裂,可谓毫无希望。

 

当时的日本人,也是这么想的。对于日本侵略者,其时的中国脆弱而不堪一击:九一八事变,关东军仅仅以不到两万之众,在面对东北军数十万人的情况下,接近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整个东北地区。薄弱的抵抗,鼓励了军国主义者们的侵略野心。

 

当时的中国领袖,同样是这么想的。蒋介石并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独力抵抗日本的侵略,而寄望于所谓的“国际干预”,而对东北军下了“不抵抗”的命令。结果是,东北最终易手之后,国际联盟仅仅弄出来一本《李顿调查团报告书》,而所谓的“国际干预”,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下,也永远不会到来。而蒋政权,也就只能继续着“对日忍让”的鸵鸟政策。

 

但是,当时的中国人民,并不是这么想的。

 

九一八事变以后,中国人便开始认识到,中国正在面临着亡国灭种的“最后关头”。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,中国人并没有退缩和屈服,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奋起抗击——从“一二•八抗战”、“热河抗战”到此起彼伏的抵制日货运动,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迅速点燃起来。

 


蒋介石起初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坚持对日妥协,镇压抗日运动和知识分子,集中精力打和中共的内战;自以为得计的蒋介石,最终在全国人民的愤怒下,陷入了“西安事变”的危机中,而被迫做出了和中共以及各大党派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妥协。

 

这一过程,便是“中华民族”这一概念形成的过程。“中华民族”并不需要论证,要知道必须抵抗日本人的侵略,人民便自然而然的知道了“我们是谁”。

 

这便是《走向“最后关头”:日本侵略下的中国(1931—1937)》一书,要讲述的故事。




走向“最后关头”



中国抗日战争史


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



抗日战争



抗战外援



毁灭与重生:日本昭和时代



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



日本失落了吗




日本科技150年


日本世相02·饱食穷民




本期推荐书目

最低可享5折优惠


8月25日-9月7日期间

还可使用优惠码折上再满减


满300减60优惠活动

优惠码:7YPCEY

数量100张


满150减40优惠活动

优惠码:QWD3RM

数量200张


更多精品书籍

读者朋友可进入政事堂专题查看



   政 事 堂 往 期 书 单  

别样开学礼,为孩子们的新学期助力!

阿富汗的秘密

梅特涅:旧时代的裱糊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